在支付行业的浪潮中,有多少人和事值得怀念,没有遗憾。
2014年3月13日,央行下发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(二维码)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》,这就是支付历史上有名的条码支付叫停事件。
简而言之,因为不安全,条码支付被叫停了。
不久之后,银联再补公告,联合商业银行共同开展新一轮告知服务,提供小额双免一键开关功能,并从硬件支持保障、商户终端管理、交易限额管控、风险监测分析、损失赔付补偿五个方面,建立五重保障机制。
标准与成败
其实支付宝也失败过,2013年8月,支付宝微博宣布:“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,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。”当时的行业看来,支付宝的失败是真的市场失败。以退为进,随着二维码支付的兴起,支付宝“POS”又回来了,而且是大街小巷。
2012年8月,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,中国移动开始推NFC了。在此之前,以国民技术为首的2.4G一直是中国移动待见的,在深圳,百万级用户是2.4G的成功案例,而NFC伴随着产业链复杂、他国技术、不可穿透金属等等问题。
在移动支付标准上,NFC与2.4G两大技术阵营一直在争夺。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的合作,从某种程度来说,2.4G已经走向失败,起码对于大众市场来说。在2013年,三大运营商均推出了NFC支付,NFC可谓是风光一时。
最终,NFC和2.4G都成为了标准,但都输给了扫码支付。
“这只是过渡”
2012年,“效仿”美国Square的手机刷卡器在中国落地,拉卡拉、盒子支付、乐刷、钱袋宝、快钱、钱方等支付企业纷纷推出相关产品。当时许多人就认为,手刷就是一个过渡产品,随着互联网支付的兴起,硬件走向软件是必然趋势。在2014年,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大火之后,手刷似乎走向了末路。
然而到目前,凭借“套现”灰产,手刷依然活的好好的,并且推陈出新,增加功能,满足各种商业环境。先贤Square的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,调整后当季营收4.64亿美元,同比增长64%;
在NFC领域,NFC-SD、NFC-SIM、HCE、全终端等技术优劣也曾经是争议点,全终端是最终形态,其他是过渡的观点是主流,目前的市场情况,也证实了全终端模式的确更像是NFC的终极形态。但相对二维码支付全民普及来说,整个NFC技术好似一个过渡技术一样。
然而,凭借P2P的转账支付便利,低廉的成本支持,还有巨头的补贴。二维码支付起码到现在为止,还不是过渡技术。
2018年,刷脸支付开始兴起,2019年大有全民普及的趋势。支付宝的“蜻蜓”,微信支付的“青蛙”,还有银联的轻量级刷脸支付终端,都在进行商业下沉。在此背景之下,二维码支付会被淘汰吗?谁又能料得到。
人们一直在追求终极形态,避免过渡。然而手刷企业凭借“套现”赚的盆满钵满,支付宝微信凭借二维码的低成本,易于对接互联网,平分中国移动支付市场。
其实哪有什么是终极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,你我都只是“过渡”。